1、官方兽医:动物防疫法所称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
2、执业兽医:动物防疫法所称执业兽医,是指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
3、乡村兽医:是指尚未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经登记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人员。
4、村级动物防疫员:是指由乡村聘用,承担行政村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
5、动物检疫:动物检疫的概念是指为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由法定的机构、法定的人员,依照法定的检疫标准、方法和对象,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6、报检:是指从事动物饲养、经营、运输或动物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运输、贮藏的单位和个人,在其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售或运输前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其派出机构申报检疫的过程。申报可采取电话、口头、书面等申报形式。
7、产地检疫:产地检疫 是指对出售和调运离开产地前的动物、动物产品实施的检疫,即到场到户检疫。
屠宰检疫:屠宰检疫是指在屠宰厂(场、点)对活体和宰后动物实施的检疫。
8、屠宰检疫包括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宰前检疫是指对宰前动物进行的活体健康检查;宰后检疫是对动物屠宰后的肉、脂、、脏器、头、蹄等的检疫。
屠宰检疫实行驻厂同步检疫,即由驻厂官方兽医在屠宰现场实行与屠宰工艺流程相同步的检疫。
9、补检:所谓补检,指对已经进入流通、调运,但尚未出售、未经检疫的动物、动物产品实施的检疫。
10、重检:所谓重检,是指对证物不符、检疫合格证明失效的动物、动物产品实施的检疫。
11、强制免疫:强制免疫是指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采取制定强制免疫计划,确定免疫用生物制品和免疫程序,以及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等一系列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强制性措施,以达到有计划分步骤地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目的。强制免疫属于国家统一的防疫政策。
12、无害化处理
:通过用焚毁、化制、掩埋或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法将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或附属物进行处理,以彻底消灭其所携带的病原体,达到消除病害因素,保障人畜健康安全的目的。
13、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疫苗或免疫血清,使动物机体自身产生或被动获得对某一病原微生物特异性抵抗力的一种手段。
通过免疫接种,使动物产生或获得特异性抵抗力,预防疫病的发生,保护人、畜健康,促进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根据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可分为预防接种、紧急接种和临时接种。
14、疫苗:
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所制成的、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
15、常规疫苗:由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完整微生物制成的疫苗,称为常规疫苗。常规疫苗按其病原微生物性质分为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
16、新型疫苗: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免疫化学等技术研制的疫苗,称为新型疫苗,主要有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核酸疫苗等。
17、活疫苗:活疫苗是指用通过人工诱变获得的弱毒株,或者是自然减弱的天然弱毒株(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或者是异源弱毒株所制成的疫苗。例如布鲁氏菌病活疫苗、猪瘟活疫苗、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Ⅱ型)、鸡马立克氏病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等。
18、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良好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经人工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灭活),使其传染因子被破坏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所制成的疫苗。灭活疫苗根据所用佐剂不同又可分为氢氧化铝胶佐剂、油乳佐剂、蜂胶佐剂等灭活疫苗。
19、类毒素:将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的外毒素,用适当浓度(0.3%~0.4%)的甲醛溶液处理后,其毒性消失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类毒素经过盐析并加入适量的磷酸铝或氢氧化铝胶等,即为吸附精制类毒素,注入动物机体后吸收较慢,可较久地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以增强免疫效果。如破伤风类毒素,注射一次,免疫期1年,第二年再注射一次,免疫期可达4年。
20、新型疫苗:目前在预防动物疫病中,已广泛使用的新型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如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疫苗,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K88、LTB双价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基因缺失疫苗,如猪伪狂犬病病毒TK/gG双基因缺失活疫苗、猪伪狂犬病病毒gG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基因工程基因重组活载体疫苗,如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载体活疫苗;合成肽疫苗,如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
21、预防接种:
指在经常发生某类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类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类传染病威胁的地区,为了预防这类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平时有组织、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22、紧急接种
: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传染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紧急接种应先从安全地区开始,逐头(只)接种,以形成一个免疫隔离带。然后再到受威胁区,最后再到疫区对假定健康动物进行接种。
23、临时接种
:指在引进或运出动物时,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发生传染病而进行的预防免疫接种。临时接种应根据运输途中和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免疫接种。
24、消毒:是指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畜禽体表及其生活环境和相关物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消毒的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与传播。
25、物理消毒法是利用物理因素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用于消毒灭菌的物理因素有机械除菌、高温、紫外线、电离辐射、超声波、过滤等。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有机械消毒、煮沸消毒、焚烧消毒、火焰消毒、阳光/紫外线消毒等。
26、化学消毒是指应用各种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消毒法,也是消毒工作的主要内容。常用化学消毒方法有洗刷、浸泡、喷洒、熏蒸、拌和、撒布、擦拭等。
27、生物消毒就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用于土壤、水和动物体表面消毒处理。目前常用的是生物热消毒法。 生物热消毒法是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热以达到消毒目的的一种消毒方法,常用的有发酵池法、堆粪法等,常用于粪便、垫料等的消毒。
28、巴氏消毒法:由德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于1863年发明。主要用于乳制品消毒。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高温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